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政课建设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库

沈阳人民支援抗美援朝的10个英雄记忆
发布时间:2024-10-12来源:

沈阳人民支援抗美援朝的10个英雄记忆

辽宁是抗美援朝出征地

沈阳作为战略大后方

是抗美援朝

“前方的后方”“后方的前方”

是全国人民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物资转运的关键枢纽

是抗美援朝战争

后勤保障的中心基地

 

      IMG_256

1950年底,东北人民赶着马车,通过鸭绿江浮桥向朝鲜前线运送弹药和军需物资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

沈阳市委、市政府

带领全市人民迅速行动

积极恢复生产

举全市之力支援前线

涌现出许多

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

 

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到来之际,由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沈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中共沈阳市委党校主办的《英雄城市——沈阳人民支援抗美援朝战争贡献展》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开展,本报同时推出《沈阳人民支援抗美援朝的十个英雄记忆》特别报道,梳理沈阳人民在抗美援朝期间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历史性贡献,搜索沈阳人民记忆中的抗美援朝片段,重温这座英雄城市的历史荣光。

 

01 英雄记忆

踊跃参军

16岁女孩写“血书”上前线

  1950年,16岁的李爱淑在沈阳朝鲜族第一中学上学。抗美援朝战争打破了校园的宁静,沈阳掀起了一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潮。李爱淑和同学们纷纷报名参加志愿军。

195012月初,李爱淑奔赴前线,来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31军团战地医院工作。入朝半个月后,她对战争已经有了一些体验与感悟。19501222日下午,经过一夜行军,别人都在睡觉时,她走出防空洞,坐在一个山坡上,咬破手指,写下了血书——“我决心为自由、和平而战斗到最后一滴血”。

李爱淑说:“当时确实有一种青春激情,战斗到底的信念,也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我那时中文还不行,只有个别字会写,所以血书就以朝鲜文为主。”

李爱淑喜欢给伤病员唱歌,以缓解他们的伤痛,渐渐便成了“战地歌手”。她能歌善舞的特长被部队首长发现,1952年年初,在战地医院工作一年多后,李爱淑被调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4192师文工团,成为一名独唱演员。她给战士们唱得最多的歌叫《王大妈要和平》,于是被战士们叫作“王大妈”。1954年,李爱淑回到沈阳,并一直在沈阳生活至今。

  据统计,沈阳共有7400多名热血青年参加志愿军。这些英雄的沈阳儿女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立功受奖,为沈阳人民争了光。

      undefined

△被美国侵略者暴行激怒的中国人民,风起云涌地展开了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

 

02 英雄记忆

医疗救护

补血的那碗红糖水留给伤员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2医院干部病房主任医师邱毓骦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才18岁,正在中国医科大学学习。

  19501016日,中国医科大学第六次校务会议根据上级指示,决定从沈阳疏散临床学院教学部分和公共卫生学院,搬迁至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一、二院和校本部疏散到黑龙江省北安县城,组建战地医院。留在沈阳的部分师生组成手术队和担架队,参与救治伤病员的工作。邱毓骦很快成为一名实习军医,与600多名同学一起,在北安陆军医院担负抢救志愿军伤病员工作。

  前线伤员大量运来,医院血源告急。邱毓骦说:“那时候我们像奔赴战场一样豪迈,听到要输血,呼啦一下子全都撸起袖子往前挤。我一次献200cc血,一年献了3次,有的人在不到一年时间里献了5次血!”

  献完血后,邱毓骦和医生们只能用一碗红糖水补充体能,可他一次也没舍得喝。“我把糖水都留给了受伤的战士,有的战士嘴唇都被弹片削飞了,我们就一勺一勺地喂给他们喝!”

  沈阳在全市9处医院设置1918个床位和500个临时床位,全部收容志愿军伤病员。与此同时,还建立救护所89处、街道救护班11个、家属救护站18处,安排专职医务人员1782名。后来,为保证伤病员用血需要,还积极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义务献血活动。

      undefined

△沈阳青年工人踊跃报名参加军事干校。

 

03 英雄记忆

抢运物资

行车路线图见证沈阳司机付出

  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里,展出的一张行车路线图,由志愿军老战士张玉林绘制。1995531日,沈阳收藏者单理山将该图捐赠给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张玉林曾是东北运输总公司的驾驶员,从沈阳报名参军,入朝后在后勤第三分部汽车47连任驾驶员。张玉林绘制的路线图,是他在195011月入朝时,在运输过程中所经之处。张玉林驾车最远行驶到了三八线附近。

  行车路线图见证了沈阳司机的贡献。据统计,仅195011月至195111月,沈阳就组织动员1089名汽车司机、330名汽车修理工奔赴朝鲜前线,保障物资运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夜以继日地抢修、抢运,使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沈阳还组织2000多名火车司机、医务工作者和大量民工,组成运输队、医疗队、担架队,奔赴朝鲜前线,担当各种战勤任务。

  在沈阳大后方,全市工商业者组成一支后方军车装配和维修的技工队伍,每天有百余名技工,日夜赶修、装配军用担架车,抢修军用汽车和推货车3000余辆。另外,沈阳机车车辆厂组织干部和工人为前线修复机车104辆、客车51辆、货车617辆。沈阳市搬运公司挑选200名“硬肩”工人突击抢运抗美援朝物资76万吨。

 

      undefined

△沈阳化工厂生产六六六粉,支援抗美援朝。

 

04 英雄记忆

战勤保障

设立供应站服务志愿军

  沈阳是抗美援朝期间全国交通运输枢纽,赴朝作战过往部队、战勤人员等无不经过沈阳,中途就餐、军马草料供应等,就成了关键问题。

  沈阳市委在沈阳火车站内设立兵站处办公室,负责组织对路经沈阳站的志愿军临时补充食品的工作。每次接到兵站外送食品的通知,和平区民政科同志就紧急出动,将区内个体摊贩和饭店所有的馒头、包子、烧饼、饼干尽数购买,连夜送到车站,让志愿军战士饱餐后奔赴前线作战,每次供应约1000人。

  沈阳市另一个军人招待站是苏家屯军用饮食供应站(后改称军人招待站),建站伊始便承担了繁重的准备入朝部队的饮食饮水、马草马料的供应工作。有时每两个半小时就有一列军车需要兵站提供饮水洗漱、就餐服务,临行时每人还要带上0.5公斤馒头、两顿菜(如酱牛肉等)、一壶水,保证部队在到达安东(今丹东)前的饮食。军人招待站的工作人员,搭棚子砌炉灶,筹备燃料、粮食、蔬菜、肉类,往站台送水送饭,昼夜不停。

  据统计,仅19511月至7月,经过苏家屯军人招待站登记的列车就有1376列,共招待770351名志愿军,其中就餐的有442161人。

      undefined

△修桥

 

05 英雄记忆

金融支持

10张银行支票见证沈阳贡献

  2021519日,沈阳市民王世惠、于铁、巩辛相约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向纪念馆捐赠由他们分别收藏的10张志城银行支票,支票内容涵盖副食品、纺织品、医药品、铁制品采购等信息,支票开出时间多为1950年下半年到1951年期间,这些大额支票反映了沈阳各行各业努力完成军需生产任务、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所作出的贡献。

  记者在其中一张19511029日开出的支票上看到,金额为人民币32万元,背面有“如意久针织厂”字样。捐赠人之一、退休前在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营业管理部工作的于铁分析认为,如此大额支出,应该是为志愿军生产服装、毯子等军需物品。

  在抗美援朝初期,志城银行担负起对志愿军军需汇款、支付结算等部分国家银行的业务,在国家银行建立前起到了过渡作用。1955年,志城银行由人民银行正式清理接管,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储蓄部。

  全市人民以“前线部队需要什么我们就供应什么”的实际行动,支援前线。共捐献战斗机58架、慰问金20多万元、慰问袋30万个、零散慰问品180万件、书刊12万册、写慰问信50万封、肥猪17500余公斤、炒面20万公斤、熟肉22255公斤。各行各业在军事加工订货任务中,还出现献工献料、缩短订货时间或不收加工费等事迹。

      undefined

△与支援抗美援朝有关的志城银行支票。

06 英雄记忆

军工生产

为志愿军铸造“撒手锏”

  2021518日,中国兵器辽沈集团向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捐献抗美援朝军工文物,包括反坦克爆破筒、5190毫米火箭筒、A5火箭弹、82毫米迫击炮榴弹。这些沈阳生产的军工产品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志愿军对敌作战的“撒手锏”。

  时任中国兵器辽沈集团工会副主席赫姜令说,抗美援朝初期,美军依靠武器上的优势,采用一种“刺猬战术”,在步兵部队的四周围上一圈坦克,当志愿军一冲上来,敌人的坦克就四面冲出,并从坦克里伸出机枪转动扫射,给志愿军造成很大伤亡。为解决战场上的实际问题,七二四厂及时转向反坦克武器的研制,很快就研制出了反坦克爆破筒等。

  抗美援朝期间,七二四厂共为志愿军提供了46管、12管排炮、单炮240门,60迫击炮弹、120迫击炮弹、90反坦克火箭弹、美式105弹头101.08万发,引信225.89万发,底火215.89万个,还生产爆破筒11.21万根,枪弹4亿余发。此外,沈阳五三厂仅1952年就生产枪弹1.4亿余发。一批批枪弹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沈阳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沈阳军事工业得到蓬勃发展,奠定了中国军工企业龙头大哥的战略地位。

07 英雄记忆

航空报国

沈飞人武装志愿军空军

  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被誉为“中国歼击机摇篮”,它诞生于抗美援朝烽火硝烟中。据该厂全国劳动模范王刚介绍,195011月,中国从苏联购买的100多架米格-15喷气式歼击机等飞机的成套部件运至位于沈阳北陵机场的“五厂”进行组装。“五厂”就是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部东北修理总厂第五厂。1951629日,“五厂”更名为“国营第112厂”,今天这里有一个享誉全球的名字——航空工业沈飞。

  1951121日,战斗英雄李汉驾驶由“五厂”组装的米格-15击落了美军F-80飞机一架,留下了志愿军空军第一次击落美军机的战绩。此后,王海一人击落击伤敌机9架,他驾驶的米格-15飞机也是由“五厂”组装的。

  据航空工业沈飞原总经理唐乾三回忆:“那时候我们组装了苏联来的100多架飞机,战场上下来的飞机我们也负责维修,还为飞机生产大量的副油箱,还研制生产了重要的飞机零部件。”

  沈阳还承担了负责修建于洪、北陵、东塔3个军用机场的重任,沈阳市委成立了修建委员会,总共动员民工78.3万人、汽车5000多台、大马车8.9万多辆。志愿军飞行员就是在这样的机场跑道上,驾驶着沈飞人生产的战斗机,坚持飞行训练,然后奔向朝鲜战场上空。

08 英雄记忆

军需生产

仅用19天制造10万把军镐

  抗美援朝期间,沈阳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积极恢复生产,举全市之力支援前线,并提出“后方多流一滴汗,前方少流一滴血”的口号。

  沈阳重型机器厂仅用19天就完成10万把军镐的制造任务,提前一天送到前线。该厂原总工程师祝德义曾于2012年这样回忆:“我在厂里负责技术和生产。1950年的秋天,机械局局长在会上要求我们两个月之内造10万把军镐。那时候工厂元气还没有恢复,第一道难关就是没有钢,还好我们厂有能力炼钢。没有原材料就发动全厂职工捡拾废钢铁自己炼钢,多亏那台1.5吨的小电炉,一道道难题被克服。为了配合造军镐,工厂特意安装了一批砂轮机,突击打磨镐头。按照图纸要求,一头尖,一头扁,两头淬火,增加硬度,确保战场修筑工事攻无不克。军镐造完要挨个过秤,重量超过2两的,要打磨下去,直至达标。因为战士要背着镐头行军打仗,太重了要增加负担,经检验每道工序全部合格后镐头要涂上黑漆,打包装分批运到目的地……”

  此外,沈阳橡胶三厂仅用几个月攻克难关,完成战斗机轮胎生产任务,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飞机轮胎的历史;沈阳化工厂在反细菌战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向疫区运送六六六乳剂和粉状六六六达600多吨;沈阳医疗器械厂为前线生产出100余万件手术医疗器材;沈阳还组织征集缝纫机2799台,动员技工2799名以及10余万名妇女昼夜加工军用被服,先后生产加工棉衣、棉被、棉帽、袜子、手套等55万套,送往前线……

 

09 英雄记忆

劳动竞赛

沈阳工人挑战全国

  “工厂就是战场,机器就是武器”,这是沈阳发出的一封“请战书”,也是当时全城“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行动宗旨。

  1950115日,沈阳第三机器厂车工赵国有所倡议的新纪录运动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初具规模,他再次在报纸上发出号召:“搞好生产,提高生产,把工厂变成我们的战场,把机器变成武器,需要什么我们就支援什么。”

  1950116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发表宣言,号召全国工人阶级展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重点提到了赵国有:“机器工人们,起来响应劳动模范赵国有同志的号召,展开车间竞赛运动,保证为国家生产更多更好的机器。”

  在新纪录运动基础上,以全国第一个劳模班组“马恒昌小组”为代表的沈阳劳动英雄们将爱国主义劳动竞赛推向高潮、推向全国。19511月,“马恒昌小组”向全国职工提出挑战,全国各地职工纷纷应战。从沈阳发起的这场爱国运动席卷全国。

 

  对于沈阳的工人来说,“爱国主义劳动竞赛”是他们的战斗方式。正是在这场广泛的爱国生产运动中,越来越多的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涌现出来,比如“全国工业生产建设一面旗帜”王凤恩,“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等。

  到1951年年末,全市有20个产业系统、254个工厂企业开展了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参赛职工9万余人。在爱国主义劳动竞赛中,全市涌现出7600名先进生产者、670个先进生产小组、92个先进车间、103个先进科室。

 

10 英雄记忆

公祭烈士

志愿军烈士的家在沈阳

  当鸭绿江南三千里江山的硝烟还未消散时,沈阳人民就开始以最庄严隆重的方式迎接烈士回家。

  195322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黄继光、孙占元、邱少云三位烈士的遗体运抵沈阳,沈阳人民以最高的礼仪迎灵、公祭、守灵、送灵、安葬,度过了感天动地的9个日夜。

  195333日,在二纬路与三纬路之间的广场(后来的八一公园)搭建起灵堂,沈阳人民在这里公祭志愿军烈士黄继光、邱少云和孙占元。宛如潮水般的人群踏着积雪,抬着花圈,来祭奠英烈。

  36日是三位烈士的安葬日。灵柩由追悼大会会场灵堂出发,以乐队、花圈队、挽联队、仪仗队前导,经和平街、五纬路、市府大路、市府广场、惠工广场直到烈士陵园。数十万市民冒着寒风,肃立大街两旁,迎候、目送烈士英灵。

  送葬队伍步行1个多小时,于1150分到达烈士陵园。13时整,三位烈士的灵柩同时下葬,墓地被安排在陵园东边第一排。这里又先后安葬了120名团职以上志愿军干部和战斗英雄。

  从2014328日开始,共有9913具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被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还有197653名志愿军烈士的英名镌刻在烈士陵园的英名墙上。每一次烈士遗骸归来的安葬仪式都非常隆重,宣读祭文,伴着《思念曲》,由礼兵护送烈士棺椁进入安葬地宫。这是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活动,也成了沈阳人民的英雄记忆。志愿军情结已经成为沈阳这座英雄城市的一抹底色。

  支援抗美援朝,是刚刚解放的沈阳继支援全国解放后,又一次无私的伟大奉献,为保卫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保障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倾其所有、倾尽全力。这种忘我的拼搏奉献精神,已融进沈阳人民的骨血和灵魂里,成为沈阳这座英雄城市的英雄记忆。

 

      undefined

△冒着轰炸奋力前进

 

 

来源沈阳日报

监制  陈发水

主编  汪海燕

责编  彭博

编辑  孙春霖 陈泠旭

 

版权所有 ©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